在感动之外,更多是酸楚,这份酸楚来自于“养儿不防老,但重男轻女依旧”;
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传统家庭都可以共鸣的酸楚。

姥姥的前半生,丈夫不靠谱,父母不疼爱。哪怕自己尽心尽力为父母养老,照料父母,可父母遗产自己没有分到一丝一毫。
后半生,她凭一己之力买粥养育子女,女儿体谅母亲辛苦,辍学帮助母亲,却没有得到母亲理解。
后来姥姥重症在身时,只有女儿还愿意真正地关心照顾她,她却把遗产留给了二儿子。
所以女儿才会半是调侃半是酸楚地说:“儿子继承家产,女儿遗传癌症。”

姥姥说,最后的时间里她还是最想和女儿待在一起。姥姥难道不知道“儿子是皮夹克,女儿是小棉袄”吗?
可是她是母亲,仅此而已。
外孙是爱姥姥的,女儿是爱姥姥的,大儿子、二儿子也不是一点爱都没有的。可亲缘淡薄至此,到底是谁的错?
父母养儿只为防老或许谈不上伟大,但养儿防不了老又是不是太过可悲?

亲缘淡薄的背后,是该归咎于人性,还是归咎于生活?
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,但我总觉得,若爱用利益衡量,按利益分配,是不是太过冷酷?
如果可能,希望每个人最起码都可以像阿安一样,在亲人离世前想起对亲人的爱,而不是惦记着向亲人“播种收获”……
评论列表 (0条):
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