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阿尔泽》无疑是新时代的《偷自行车的人》,但少了那种撕心裂肺的道德挣扎,更多的是对黎巴嫩现状的无奈描摹。
这部电影从一个单身母亲寻找被偷踏板车的故事切入,表面上是家庭小事,实则是一幅现实主义的社会图景,勾勒出这个国家的分裂、贫困与挣扎。

影片的剧作稍显生硬,冲突的设计太过刻意,每一处情节几乎都能预测走向。
但它的亮点在于,借助主角母子三次寻找旅程,精准地展现了黎巴嫩社会的宗派割裂。
逊尼派、什叶派和基督教马龙派的地盘泾渭分明,连一个简单的寻物之旅都充满隐形的社会壁垒。
这种对地缘政治和社会现实的隐喻,比单纯的家庭悲剧更具冲击力。

更能打动人的,是片中人物的生存状态。
母亲在困境中坚持本分,阿姨沉湎于过去,儿子则在“升学”与“偷渡”之间左右为难——对他而言,黎巴嫩已无未来,唯一的希望是在更远的地方。
电影的结局表面上是圆满的,但我们都清楚,这个家庭的困境并未真正改变,黎巴嫩的未来依然飘摇不定。

映后的制片人提到,拍摄过程中的停电、资金困难,恰恰也是黎巴嫩人民的日常现实。
这种细节的真实感,让电影的社会批判变得更加有力。
整体来说,《阿尔泽》是一部合格的现实主义作品,它不卖惨,也不故作姿态,而是精准地抓住了这个国家的破碎感——如果再少一点,它会难以言喻,但再多一点,又会显得刻意煽情。目前的平衡刚刚好。
评论列表 (0条):
加载更多评论 Loading...